省级
山东省2017年8月水产养殖动植物病情监测报告
发布日期:2017-09-08 信息来源:山东省渔业技术推广站

八月,全省各市共对28个养殖品种(其中鱼类14种,甲壳类6种,贝类5种,藻类1种,爬行类1种,棘皮动物1种)的病害发生情况进行监测。

一、病害测报情况分析

根据测报结果,八月全省共有草鱼、鲢鱼、鲤鱼、鲟鱼、大菱鲆、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梭子蟹、刺参、牡蛎和海湾扇贝11个养殖品种发生21种病害,其中包含细菌性疾病8种、病毒性疾病3种、寄生虫病3种、非病源性疾病3种和不明病因疾病4种。青鱼、鳙鱼、虹鳟、乌鳢、罗非鱼、红鲌、石斑鱼、牙鲆、半滑舌鳎、克氏原螯虾、中国对虾、河蟹、中华鳖、栉孔扇贝、文蛤、菲律宾蛤仔和海带等17养殖品种本月未监测到病害发生。本月气温和水温较高,不少养殖品种的病害发生种类和数量有明显升高趋势。

(一)鱼类病害发生情况

1.草鱼:发生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草鱼出血病、烂鳃病、鱼虱病、肝胆综合症和细菌性肠炎病6种病害,其在全省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为0.048%、0.06%、0.713%、0.06%、0.104%和1.49%,发病区内平均死亡率分别为0.9%、2.7%、0.113%、0.013%、0.177%和0.318%。

2.鲢鱼:发生细菌性败血症1种病害,其全省平均发病率和发病区内死亡率分别为1.28%和1.75%。

3.鲤鱼:监测到细菌性肠炎病、烂鳃病和车轮虫病3种病害。其中,前2种病害在全省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为0.3%和0.375%,发病区内平均死亡率分别为0.206%和0.252%。车轮虫病在全省平均发病率为0.056%,未造成死亡。

4.鲟鱼:监测到细菌性肠炎病和不明病因疾病2种病害,其在全省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为1.31%和1.72%,发病区内平均死亡率分别为3.06%和1.43%。

5.大菱鲆:海水工厂化养殖大菱鲆发生细菌性肠炎病和固着类纤毛虫病2种病害,其在全省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为0.214%和0.039%,发病区内平均死亡率分别为5.78%和0.1%。

(二)甲壳类病害发生情况

1.南美白对虾:海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监测到对虾肠道细菌病、白斑综合征、坏死性肝胰腺炎、对虾红腿病和不明病因疾病5种病害,其在全省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为0.071%、0.889%、0.002%、0.053%和0.036%,发病区内平均死亡率分别为0.1%、8%、10%、8.3%和54.5%。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发生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和不明病因疾病2种病害,其在全省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为0.753%和3.64%,发病区内平均死亡率分别为100%和21%。

2.日本对虾:监测到白斑综合征和坏死性肝胰腺炎2种病害,其在全省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为8.78%和0.023%,发病区内平均死亡率分别为31.3%和5%。

3.梭子蟹:发生白斑综合征和蜕壳不遂症2种病害,其在全省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为0.526%和2.63%,发病区内平均死亡率分别为10%和0.1%。

(三)棘皮动物病害发生情况

刺参:监测到腐皮综合症1种病害,其全省平均发病率和发病区内死亡率分别为0.67%和6.53%。

(四)贝类病害发生情况

1.牡蛎:发生细菌性溃疡病1种,其全省平均发病率和发病区内死亡率分别为1.38%和8.86%。

2.海湾扇贝:监测到不明病因疾病1种,其全省平均发病率和发病区内死亡率分别为1.23%和0.347%。

二、九月养殖病害预警预测

1、淡水鱼类易发生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细菌性败血症等。

预防淡水鱼类的“三病”(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可用聚维酮碘、二氧化氯或三氯异氰脲酸粉等消毒剂全池泼洒。发生疾病后,可在饲料中拌入氟哌酸、大蒜素、氟苯尼考等抗菌药投喂,连喂3~5天。预防淡水鱼类的细菌性败血症,可使用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消毒,每半月用一次;发病时,全池泼洒生石灰,每周2次,同时可拌饲投喂恩诺沙星、大蒜素或氟苯尼考,连用4~5天。

2、海水鱼类易发生腹水病、肠炎病等。

鲆鲽类腹水病、肠炎病的预防,注意保障养殖用水清洁,选择新鲜无污染饵料,避免投喂不新鲜的杂鱼,并严格控制投饵量与养殖密度。使用地下卤水或混合自然海水养殖时还要注意其盐度变化。对于鲆鲽类的腹水病、肠炎病,坚持“以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严格控制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频率。一旦大菱鲆或牙鲆出现腹水病症状或确诊,可采取降低水温、减少投喂量、清除水体中有机污物、加大换水量等措施。发生肠炎病时,可用噁喹酸或土霉素口服和药浴处理。

3、甲壳类易发生白斑综合征、红体病等。

对于对虾类的白斑综合征、红体病等疾病,需注意以防为主。加强生产管理,通过定期换水、适量投喂、适时增氧、施用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等措施调控好水质。另外,定期拌饲投喂大蒜素、维生素C,可提高对虾的抗病能力。

4、刺参易发生腐皮综合症。

预防刺参的腐皮综合症,要注意控制养殖密度,保持良好的水质和底质环境。发病后,及时将发病个体拣出,全池泼洒聚维酮碘、二氧化氯或二氯异氰尿酸等进行消毒,全池施用沸石粉或活性炭粉并配合益生菌改善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