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山东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7-03-14 信息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山东省2017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鲁政办发〔2017〕31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发展改革委《山东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专项计划由省发展改革委组织下达。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3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山东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省发展改革委


  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6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全省各级、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省经济发展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重点任务顺利完成,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67008.2亿元,增长7.6%;城镇新增就业1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1%,处于温和上涨区间。三大需求支撑较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364.5亿元,增长10.5%,其中民间投资增长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645.8亿元,增长10.4%;外贸进出口15466.5亿元,增长3.5%。重大项目拉动作用增强,1625个国家重大工程包项目开工率达到90%以上,完成投资2000亿元;全国工商联执委会签约项目落地率达到92.9%;130个省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201亿元。累计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1007亿元,支持项目100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开工率达到91.7%。财政和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60.2亿元,同口径增长8.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012元和13954元,增长7.8%和7.9%。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供给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27项重点任务和40条政策措施,“三去一降一补”取得积极成效。重点行业产能化解进展良好,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钢铁、煤炭去产能年度任务,电解铝、平板玻璃、子午胎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积极争取地炼行业原油进口指标,已通过现场核查的地炼企业19家,获批总量6265万吨,累计淘汰落后产能4302万吨。库存水平趋于合理,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住房制度改革,商品房去化周期降至14个月,处于9至16个月的合理区间;开展“工业个性化定制生产”试点示范和农产品惠民“三进”工程,工业品和农产品去库存有所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到98.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企业杠杆率有所下降,通过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资本金等途径降低企业杠杆率,股票、债券直接融资5794.7亿元,增长2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设立省直投基金,推动发行企业债券35支、规模363.3亿元。企业成本稳步降低,在税费、融资、物流、电价、社保等方面,切实为企业减负增效,通过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全年为企业减轻成本负担600多亿元。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开工建设了一批“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济青高铁、石济客专、鲁南高铁、潍莱高铁、济青高速公路扩容、“外电入鲁”输电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生态环保、教育卫生、体育休闲等投资增幅均达到20%以上。


  (三)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市场活力显著增强。“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累计分10批削减省级行政审批事项570项;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年底实有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4.8%,其中企业增长27.4%。加快投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初步实现了部门间数据共享。出台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暂行办法,省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平台与国家服务平台顺利对接。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一期)基本建成,“信用山东”网站运行良好,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初步建立。国有企业改革扎实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一级企业全部实现股权多元化,董事会成员基本配齐,监事会全覆盖,高管人员契约化管理全面推行,公司治理实现规范运作。省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投资运营公司增至13户,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模式更加成熟定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试点、三项制度改革等工作扎实推进,企业活力动力明显增强。财税金融改革富有成效,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步伐加快,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试点范围持续扩大。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和转移支付制度更加完善,稳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农村改革步伐加快,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任务,供销社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展顺利,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和去行政化改革有序实施,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加快推进。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启动实施。全省党政机关公车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价格、电力体制、科技等领域改革均取得新成绩。


  (四)创新力度持续加大,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科技创新贡献进一步加大。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获批,区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新增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200家,65%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积极推进全社会创新创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力实施重点行业转型升级方案,三次产业占比调整为7.3︰45.4︰47.3,实现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扎实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全年粮食总产940.1亿斤;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400家。深入实施品牌强省战略,开展了增强制造业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业技改投资1.5万亿元,规模以上智能制造装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8000亿元以上。以快递服务、金融保险、旅游健康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增势强劲,服务业拉动生产总值增长4.2个百分点,完成税收占全部税收的43.9%。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3.75%,比上年提高1.24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智能电视、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品产量较快增长,软件信息、科技服务、医药制造等行业税收贡献明显加大。分享经济快速发展,在线医疗、在线约车、移动支付等新业态加快成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65万亿元,增长31.1%。


  (五)扩大开放深化合作,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着力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稳步推进国家和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开通4条国际货运班列和5条洲际直航,全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增长11%,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513.7亿元,增长34.3%。着力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支持威海中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中韩(烟台)产业园、青岛中德生态园等国际双边合作区发展,全省实际到账外资1110.7亿元,增长9.8%。着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施以质取胜战略,促进外贸由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服务贸易占外贸的比重达到16.5%。大力培植外贸新业态,30家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出口209.1亿元,增长1.6倍;跨境电子商务出口477.6亿元,增长45.3%。


  (六)区域城乡协调推进,统筹发展水平提高。城乡一体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快“三个市民化”进程,全面完成新增200万农业转移人口和140万城中村城边村居民市民化任务。城镇“十个系统”和农村“七改”工程加快建设,城乡综合承载能力和宜居水平不断增强。济南、淄博、烟台、聊城、潍坊诸城市和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列入国家第三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菏泽定陶、东营垦利、济南章丘先后撤县(市)设区。组织实施新一轮县域经济提升行动计划,新生中小城市试点培育和特色小镇创建进展顺利。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0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9%,分别比上年提高2.01个和1.5个百分点。区域协同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入实施“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战略,东部提升、中部崛起、西部跨越,区域联动升级的新格局逐步形成。广泛参与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积极支持德州等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进展较快。扎实推进东西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全年安排对口支援协作资金18.24亿元,援助项目370余个。军民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制定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率先在全国探索开展了省级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示范市、示范区试点。


  (七)绿色发展全面提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出台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强化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积极推进临沂、淄博、济南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采煤沉陷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综合治理效果明显,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镇村全覆盖。节能降耗工作不断加强。大力推进“工业绿动力”计划,实施了能效领跑者制度,加快散煤治理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着力改善能源结构,新能源装机达到1580万千瓦,占省内电力装机比重达到14.4%,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重点领域环境治理不断加强。重点区域联防联控大气污染机制初步建立,健全了基于空气质量改善的生态补偿制度,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巩固提升省控河流基本消除劣五类水体治污成果,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2.3%和3.3%。


  (八)惠民政策落实有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省各级投入财政专项资金49亿元,深入实施“五个一批”工程,易地扶贫搬迁、黄河滩区脱贫迁建等重点工作进展顺利,全年脱贫151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保持稳定。全面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工作,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00元,城镇、农村低保平均标准每人每月分别提高23元和35元,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改厕、道路安全防护工程等年度任务全面完成。解决“大班额”新建改建学校1830所,新聘教师7.5万人,“全面改薄”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858.4万平方米,城乡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编制了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成功举办第六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和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加快多层次养老体系建设,各类养老机构床位达到67万张。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全面加强平安山东、食安山东建设,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人防消防、档案史志、地震气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体育健身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下行压力和增长动力并存,新老问题、新旧矛盾交织叠加。一是实体经济仍较困难。受市场环境偏紧和经营成本较高双重挤压,企业盈利能力还比较弱;有效需求增长乏力,民间投资、制造业投资回稳基础不牢。二是推动供给升级的任务艰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总体上处在价值链中低端,产业规模大但高端供给少、制造能力强但创新能力弱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三是体制机制创新步伐还不够快。简政放权仍有较大空间,事中事后监管缺少整体设计和统筹谋划;政策创新、监管、服务与新业态的快速发展还不相适应,更多运用改革创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四是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存在一些短板。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有所放缓,制约了消费能力扩大;个别基层政府受财力不足影响,部分民生政策落实不到位、推进难度大;一些脱贫攻坚成果不稳定,“啃硬骨头”的任务更加艰巨。同时,金融市场、结构性失业、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领域风险发生的概率有所上升,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二、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做好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的要求,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一)经济增长。全省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增长10.5%左右,货物贸易进出口保持稳定。这样安排,与“十三五”规划目标相衔接,有利于落实好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定发展预期,提振各方信心。同时,能够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和改革开放提供更加宽松的宏观环境。


  (二)转型升级。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9%左右,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0.1个百分点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这组指标体现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有利于引导各级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统筹城乡协同发展上来。


  (三)就业物价。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左右。这组指标的提出有利于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生态环境。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等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目标。


  上述目标中,节能减排指标是约束性的,必须确保完成;生产总值等指标是预期性、导向性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争取更好结果,但不要相互攀比、层层加码。


  三、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


  (一)着力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促进供给质量明显提升。采取正确方略和有效办法,巩固深化、持续扩大阶段性成果,推动“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是以去产能带动行业转型升级。(1)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钢铁、煤炭年度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实施济钢产能调整和山钢转型发展,加快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和青钢环保搬迁项目建设,优化钢铁行业发展布局。再关闭一批低效煤矿。严格控制新上产能,坚决查处违法违规项目。(2)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加快“僵尸企业”出清。妥善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二是以去库存促进行业健康发展。(1)坚持因城施策、一城一策,满足居民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重点解决部分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较多问题。健全住房租赁补贴制度,加快公租房分配入住。安排棚户区改造项目76万套,新启动的棚改项目总体上货币化安置比例不低于50%。研究制定商业用房改建租赁住房的实施办法。(2)加大工业品去库存力度,在提高产能利用率的基础上,精准分析市场,鼓励发展个性化定制,创新市场营销方式,提升产销衔接水平。(3)支持在县乡一级大力发展中小型物流公司,借助电子商务手段,解决好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完善农产品双向流通渠道。三是以去杠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1)有序推进规范化改制、股权融资等,稳妥开展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和投贷联动,增强企业资本实力,降低企业杠杆率。(2)积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发展。引导企业运用长期债券置换短期债券、短贷改长贷等手段,优化债务结构,防范债务风险。(3)加快省直投基金和其他股权投资引导基金落地步伐,进一步发挥我省股权交易中心服务中小企业的作用。四是以降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1)落实好国家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工作方案和我省实施意见,实施劳动生产率提升计划和产品产销率提升计划,引导实体企业通过节本降耗、改进工艺、技术创新等措施挖潜增效。(2)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认真执行涉企收费减免规定;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3)督促金融机构取消融资服务中的不合理收费,适当降低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引导企业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扩大直接交易电量规模和用户范围。五是以补短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扭住创新能力提升、基础设施完善、品牌培育、生态环境改善、脱贫攻坚等重点难点问题,精准发力、持续用力,提高补短板的综合效应。


  (二)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按照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的要求加快改革步伐,更好发挥改革牵引作用。一是深化“放管服”和投资体制改革。(1)再削减一批行政许可等权力事项,推进关联、相近类别审批事项整体取消或下放,完成本届政府任期内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削减1/2的目标。(2)全面推行“容缺”受理制度,在投资项目准入阶段建立多评合一、统一评审新模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3)进一步削减工商登记前置、后置审批事项,将更多证照与营业执照整合实现“多证合一”。(4)建立“1+N”公共资源交易制度规则体系,实现省与国家、各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互联共享和全过程电子化。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山东国惠改革发展基金作用,聚集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国资布局调整的重点行业领域,抓好58户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工作。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制工作,提高资本运作水平。落实好省属企业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深化企业内部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对省管企业董事会成员、职业经理人实施中长期激励。推进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解决企业办社会职能和历史遗留问题,全面启动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三是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全省公立医院、科研院所全面推开法人治理结构,并逐步扩大改革范围。有序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做好省级行业协会商会脱钩试点工作。研究制定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稳妥推进全省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四是深化财政金融价格改革。(1)健全完善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推进37个县级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加快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力争在民生领域取得突破。(2)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完善地方金融组织支持政策和监管措施,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试点。稳妥发展权益类和介于现货与期货之间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支持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青岛财富管理中心、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建设。(3)加快输配电、水、天然气价格和交通运输、医疗服务、高等教育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进一步放开具备市场竞争条件的政府定价项目。(4)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省级平台整体功能,全面启动17市平台建设,完善信用联合奖惩机制。五是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落实省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研究制定并出台电力市场建设、售电侧改革等专项改革方案。六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完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到30%以下。基本建成分级诊疗服务体系。七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健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启动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完善高等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确保高考制度综合改革顺利开局。八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出台我省实施意见,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支持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


  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塑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1)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强与亚投行、丝路基金、中非基金等合作,加快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支持企业积极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落实好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各项政策措施,加快电子口岸和通关一体化建设,支持青岛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积极推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融合发展,规划建设服务贸易功能区,支持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和转型升级。加大国际法律咨询等服务力度,指导企业增强维权意识,及时掌握市场开拓、贸易结算、国际运输、信用保险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全方位开展贸易摩擦应对。(3)加快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支持优势企业开展国际间产业链、价值链协作整合。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海外并购等方式获取国外先进技术,扩大市场渠道、打造国际品牌。(4)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和功能性机构,与大型跨国企业开展“个性化”“量身定做”式合作。加快外商投资由审批管理到备案管理改革,健全外资企业服务大使制度。


  (三)着力释放投资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持续释放内需潜力,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有效匹配、消费升级和有效投资良性互动。一是充分发挥消费基础作用。(1)制定我省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以省属高校、公立医院、科研机构为重点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及时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合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2)顺应消费需求变化新趋势,大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积极发展医养结合等多种服务形式,新增养老床位6万张;制定鼓励社会办高端医疗发展的政策,支持济南建设国家医疗健康产业综合实验区;推进信息消费试点,建设一批信息消费示范城市。积极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整合各类文化演艺资源,创新运营模式,繁荣文化市场。全面实施旅游休闲重大工程和我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以打造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为抓手,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游学旅行、邮轮游艇、体育健身等旅游市场,加大入境旅游营销力度,推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大力促进食住行等传统消费扩大升级,提升饭店业发展水平,支持各地加快城市路网改造、停车服务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3)大力推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和示范物流园区,加快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和末端配送网点建设。鼓励零售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智慧商场。(4)加强知名品牌创建,加快“好品山东”建设,实施好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提高工业设计水平,增加高质量、高水平产品供给。(5)开展重点领域消费专项整治行动,加强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治理,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二是更好发挥投资关键作用。(1)对“十三五”规划纲要涉及的214项重大工程和“十三五”重点推进的800个重大项目,进一步分解细化、压实责任,加快建设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筛选100个以上省级重点项目,健全领导定点联系机制和协调服务保障机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强化项目谋划储备,推出一批今明两年拟建设的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计划盘子。(2)落实国家和我省促进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放开铁路、机场、港口、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电信、通讯等垄断行业进入限制。探索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联审联评机制,明确适用范围、条件和程序,加大融资支持基金投放力度,再拿出一批有现金流、有稳定回报预期、吸引力较强的项目向社会集中推介。(3)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和政府债券限额,扩大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等发行规模,运作好各类政府股权引导基金。对“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融资安排,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需求。三是进一步发挥重大基础设施支撑作用。铁路方面,全力推进郑济高铁山东段、京九高铁山东段等8个铁路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济青高铁、鲁南高铁等7个续建项目建设,年内石济客专(济南西方向)、龙烟铁路等工程建成通车,新增铁路通车里程240公里。公路方面,抓好济南至泰安、济青高速扩容、枣庄至菏泽等高速公路建设,继续抓好国省道穿城路、瓶颈路段改造。支持济南、青岛、烟台等市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机场港航方面,力争菏泽机场、潍坊机场迁建工程开工建设,争取15个沿海港口泊位建成投用,新增吞吐能力5000万吨。能源方面,稳步实施“外电入鲁”战略,确保榆横、上海庙通道年底前建成投运,接纳外电能力达到1700万千瓦以上。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电源项目建设,海阳核电1号机组并网发电,加快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开发利用,新能源装机占电力总装机比重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加快董家口-潍坊-鲁中鲁北等原油管线建设。水利方面,抓好黄河水东调应急、引黄济青改扩建等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引黄济青“卡脖子段”提升前期工作,年内开工建设。基本完成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建设。


  (四)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新动能加速成长。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推动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一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1)完善企业牵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技术创新规划和政策。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逐步建立“企业出题、先期投入、协同创新、市场验收、政府补助”的科技项目形成和实施机制。(2)制定完善普惠性创新创业支持政策,依托互联网打造开放共享的跨界协同创新平台,支持以大企业为龙头成立科技创新联盟,吸引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3)持续推进“创新百强企业”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工程,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推动建立企业主导的创新组织形式,构建涵盖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新型生态圈。二是突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1)支持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先行先试,打造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高地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样板。新增10家以上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布局建设200家左右省级创新平台。(2)加快省级区域创新中心建设,促进创新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整合共享,建设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各具特色的创新谷。(3)新认定一批省级示范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支持各市和高校院所建设形成一批创客空间。三是突出人才队伍保障。深入实施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外专双百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研究制定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国际化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实施企业家队伍建设“111”工程,落实优惠激励政策,持续开展高层次系统培训,发扬企业家精神。加强各类引智试验区和基地等载体建设,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产学研未来工匠联盟等试点项目。四是突出创新创业环境优化。落实好科技成果收益权、处置权、分配权“三权”下放的政策措施。赋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更大自主权,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整合,完善科研人员兼职取酬、多点执业相关政策,形成更具活力的科技运行机制。


  (五)着力推动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实施更加精准的产业政策,统筹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一是加快服务业跨越转型。(1)深入落实服务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和服务业重点行业转型升级方案,实施家务劳动社会化、生活品质提升、标准化和品牌引领、市场主体培育四大工程,促进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2)推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培育物联网、创意设计、高端医学工程、运动休闲装备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软件、研发、金融、政府服务等领域的服务外包。(3)制定一批省级地方服务业标准和行业服务规范,力争在每个行业形成2-3个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领军品牌。扶持特色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强的载体建设,培育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创新团队。抓好新一轮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二是加快工业提质增效。(1)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财税链融合,实施好“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和“1+22”计划方案,健全完善产业评价体系,优选明确省市县三级主导产业定位,制定“短板”产业对标赶超专项方案,全力推进工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以贴息、事后奖补、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企业实施“建链、补链、强链”的技术改造项目和循环经济项目。(2)集中力量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重大装备自主化。大力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支持智能化关键装备、工业控制系统及数字化软件开发。(3)采取“行业抓龙头、分级抓骨干”的办法,推动省市县分层次抓好千亿级、百亿级、十亿级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培育提升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三是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壮大。(1)用好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积极培育工业设计、人工智能、数字创意等新兴潜力产业,统筹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新培育电子商务龙头企业100家。(2)修订完善新兴产业产品标准体系和目录,扩大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落实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保险补偿政策。(3)加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统计制度建设。


  (六)着力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跨界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实现农业向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转变。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和农业良种工程,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和水肥一体化,完成节水灌溉面积300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左右,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900亿斤以上。推进“粮改饲”试点,加快“海上粮仓”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促进农林牧渔生态循环发展。二是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抓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创新多元化产业融合模式,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三链重构”,积极培育农业“新六产”。健全农产品质检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和可追溯制度,持续推进“三品一标”品牌建设,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三是提高农民持续增收水平。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确保各项补贴足额发放到位。积极搭建农村创新创业平台,加大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创业扶持力度,支持各地整合创建一批农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见习基地、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试点,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四是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出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不断探索和丰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具体实现形式,做好土地确权成果应用,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开展好禹城土地征收制度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


  (七)着力加快区域城乡协同发展,促进发展空间格局优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形成适合省情的区域城乡发展新路径。一是协调推进区域联动发展。(1)狠抓“两区一圈一带”规划任务落实,组织实施一批交通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作、区域协同创新、生态联防共治、产城融合等重大项目,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出台青岛西海岸新区总体发展规划,加快东营、滨州市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抓好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协同发展推进会议确定的27项重点任务和8项重大事项的落实,支持西部经济隆起带各市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2)出台我省贯彻落实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在省际边界启动规划建设一批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海洋经济等协调发展实验区。支持聊城、德州、滨州、东营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3)全面实施县域经济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主导产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增长。二是纵深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开落户限制,全面实施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制度,完善城中村、城边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年再为160万农业转移人口和120万城中村、城边村原有居民落实市民待遇。(2)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扎实推进“多规合一”,科学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健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3)推动经济以非农产业为主、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乡村和不在城镇驻地企业工矿区发展成为城镇社区,通过“村改居”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纳入城镇社区治理体系。(4)提升新生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公共服务供给、产业支撑能力和管理水平,开展新一轮特色小镇创建。三是统筹提升城乡建设水平。全面推进城市“十个系统”和农村“七改”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170公里、新增海绵城市120平方公里;全面完成300万户农村改厕任务和3.5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年底前实现中心村电网“村村改”、机井电力“井井通”。深入实施农村道路安全防护工程,改造农村公路7254公里。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对完成改造的全面推行物业管理,计划改造1900个项目,惠及居民65万户。整合各种为民服务平台资源,建立区域性党群服务中心(站),加快“智慧社区”建设。抓好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选择500个村庄开展省级示范村创建活动,按计划完成农村连片整治村庄3040个,做好农村水源地保护和划定工作。四是切实抓好军民融合发展。争取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获得国家批复,积极创建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省。推进军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重点加强沿海军民通用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一批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做好重要战备物资储备工作,增强国民经济动员持续保障能力。


  (八)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落实《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健全资源高效利用机制,扩大生态产品供给。一是坚持不懈抓好节能降碳。(1)落实能耗“双控”和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加快推动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到2017年年底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煤炭消费总量比2012年减少2000万吨”的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工业绿动力”计划,实施燃煤机组(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新能源集热系统应用、合同能源管理推广等重点节能工程。推进农林废弃物、建筑垃圾及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加快“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动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2)稳妥推进工业锅炉“煤改电”、油田钻机“油改电”等电能替代工程,年内实现替代电量100亿千瓦时;加快工业“煤改气”和车船“油改气”。(3)编制我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扎实开展低碳园区、城市(镇)建设试点工作。二是坚持不懈抓好环境保护。(1)认真实施大气污染防治二期行动计划,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第二阶段限值,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加强散煤综合治理,着力降低燃煤污染,年内10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逐步推进淘汰城乡分散燃煤锅炉;以建筑施工、渣土运输、裸土绿化、街道保洁等为重点,开展扬尘综合治理;加大高污染车辆监管和淘汰力度,抓好油品质量升级工作。(2)全面推行“河长制”,巩固提升流域治污成果,以沿河污水直排口和垃圾长期堆存处为重点,加快解决污水直排、黑臭水体、雨污混流等环境问题;落实国家环水有机农业行动计划,加强农村农业水污染防治,强化南水北调及重要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保障。(3)开展重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加快危险废物综合处置设施建设。(4)搞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省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达78%。三是坚持不懈抓好生态修复。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严控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健全生态红线管理制度,加快沿黄流域及黄河故道区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保护区等重点造林工程建设,完成植树造林130万亩。围绕淮河、海河等重点流域建设一批生态保护带和湿地公园,维护水系生态安全。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支持独立工矿区、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加强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恢复城市自然生态,建设环湖、沿河、沿海大生态带。


  (九)着力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促进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始终坚持民生第一目标,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一是扎实做好就业托底工作。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研究制定新一轮就业促进规划,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确保总体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援助制度,针对性开发公益类岗位和社区服务类岗位托底援助,强化岗位安置、社保和岗位补贴等政策落实,推动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和全省统一的职工大病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工伤保险省级调剂金制度。(2)大力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组织开展好建筑业参加工伤保险“同舟计划”,力争将公务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适时适度调整工伤保险待遇标准。(3)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健全特困供养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完善残疾人和困境儿童服务保障体系。三是不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1)全部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全面完成中小学新建、改扩建任务;科学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产教融合工程,加快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2)继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稳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质量。(3)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覆盖率达到80%。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争取国家批复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规划,编制实施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规划。推动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四是切实加大脱贫攻坚力度。(1)科学制定脱贫计划任务,做好2016年贫困退出工作。加强扶贫资金投入,确保各级扶贫投入增幅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放大金融扶贫政策效应,运营好扶贫专项基金。(2)突出扶贫脱贫重点,再确定200个重点扶持乡镇和2000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加快各类扶贫项目实施进度。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开工建设一批搬迁安置房及相关配套设施,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842人。推进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作,编制总体规划,在东明县启动滩区脱贫迁建试点。(3)继续做好援疆、援藏、援青、扶贫协作重庆、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等各项工作,助力对口帮扶地区加快发展、脱贫攻坚。抓好省内扶贫协作,开展新一轮帮包村的确定和干部派驻工作。


  (十)着力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促进改革发展大局稳定。聚焦聚力关键环节,完善协调推进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1)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风险的跟踪监测,研究制定化解企业担保风险的政策措施,依法依规处置债券市场违约问题,加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力度。(2)研究制定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抑制房地产泡沫,防止出现大起大落。(3)制定稳妥处置土地问题的方案和办法,依法处理好涉地纠纷,在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求的同时,避免引发矛盾和不稳定因素。(4)深入推进“食安山东”建设,集中开展“守护舌尖安全”整治行动和药品、中药材专项治理。健全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责任体系,加强化工行业、矿山企业、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渔业生产等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5)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创新,加快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密防范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和破坏活动。健全社会发展舆情监测制度和社会调查平台,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网络管理,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


  附件:山东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各民主党派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年3月10日印发